养狗不踩坑!揭秘宠物狗饲养的八大常见误区与谣言190


哈喽,各位爱狗的朋友们!我是你们的中文知识博主。养狗是一件幸福又充满挑战的事,我们希望给毛孩子最好的生活。但在狗狗的饲养和训练过程中,却流传着许多似是而非的“经验之谈”,甚至是彻头彻尾的谣言。这些未经证实的说法不仅可能误导我们,更可能对狗狗的健康和行为造成负面影响。

今天,我们就来深度剖析,打破那些年我们误信的宠物狗谣言,让你在科学养宠的路上少走弯路,给毛孩子一个更健康、快乐、和谐的生活!

---

谣言一:狗狗吃便便是因为饿了或缺乏营养?


真相: 狗狗吃自己的或其它动物的粪便(学名:食粪症)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,但极少是因为饥饿或营养不良(除非是严重到骨瘦如柴的情况)。更常见的原因包括:
行为性因素: 无聊、压力、焦虑、寻求关注、模仿(尤其是幼犬模仿狗妈妈清理产房)、居住环境不洁净(狗狗为了保持“窝”的干净)。
医学性因素: 消化不良导致食物未充分吸收、胰腺外分泌不足、肠道寄生虫、某些疾病或药物的副作用等。

正确做法: 首先排除疾病原因,带狗狗去兽医院检查。如果排除了健康问题,则需从行为训练入手:及时清理粪便、增加狗狗的运动和玩具、提供充足的精神刺激、改善饮食结构(必要时遵医嘱补充益生菌或消化酶)。严厉惩罚往往适得其反,会加剧狗狗的焦虑。

谣言二:老狗学不会新把戏?


真相: “老狗学不会新把戏”这句话只是一句俗语,并不适用于狗狗。狗狗,无论年龄大小,都具备学习能力。虽然老年犬的学习速度可能相对较慢,精力也可能不如幼犬旺盛,但它们依然可以学习新的指令、习惯甚至复杂的技巧。实际上,持续的学习和训练有助于保持老年犬的大脑活跃,延缓认知衰退。

正确做法: 对老年犬进行训练时,要保持耐心,训练时间不宜过长,每次5-10分钟即可,多次重复,并多使用正向奖励和鼓励。通过温和且积极的方式,你会发现你的老伙计一样能给你带来惊喜!

谣言三:狗的嘴巴比人的干净?


真相: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,且非常危险的谣言!狗的口腔里充满了各种细菌,包括对人类有害的菌群,如巴氏杆菌、葡萄球菌、链球菌等。此外,如果狗狗没有定期驱虫,它们的唾液中也可能含有寄生虫卵。虽然狗狗的唾液具有一定的抗菌成分,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嘴巴是“干净”的。

正确做法: 尽量避免让狗狗舔舐你的脸部,尤其是口腔和开放性伤口。与狗狗玩耍后,务必勤洗手。定期给狗狗进行口腔清洁(刷牙)、体外体内驱虫,确保狗狗的健康,也是保护你自己的方式。

谣言四:狗狗是色盲,只能看到黑白灰?


真相: 狗狗不是完全的色盲。它们的视锥细胞类型与人类不同,这意味着它们看到的颜色范围与我们不同。狗狗能分辨蓝色和黄色,但对红色和绿色则区分度较低,红色在它们眼中可能更接近黄色或灰色。所以,与其说它们是色盲,不如说它们是“双色视觉”。

正确做法: 了解狗狗的视觉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玩具(比如选择蓝色或黄色的球),但不必因此过度担忧,狗狗可以通过颜色以外的线索(如亮度、形状、气味和位置)来识别物体。

谣言五:狗狗摇尾巴就代表它很开心?


真相: 摇尾巴是狗狗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,但它并非总是意味着开心或友好。狗狗的肢体语言非常复杂,摇尾巴的速度、方向、尾巴的位置(高或低),以及与身体其他部位(耳朵、眼神、身体姿态)的结合,才能完整地解读它的情绪。
快速且幅度大、身体放松: 通常表示开心、兴奋。
缓慢而僵硬,尾巴低垂: 可能表示紧张、不确定或害怕。
尾巴竖高,小幅度快速摇摆: 可能表示警惕、自信甚至带有威胁性。

正确做法: 在接触狗狗时,不要只看尾巴,要观察狗狗的整体肢体语言。如果狗狗身体僵硬、耳朵后贴、眼神躲闪或直勾勾地盯着你,即使尾巴在摇,也可能是紧张或不安的信号,此时应谨慎对待。

谣言六:狗狗犯错后会感到愧疚,所以看起来“心虚”?


真相: 狗狗并没有人类那样复杂的“愧疚感”。当狗狗在主人发现它“犯错”后表现出低头、躲闪、耳朵后贴等“心虚”的姿态时,这实际上是它们感知到你的愤怒、失望或负面情绪后,为了平息你的不满而做出的服从或安抚姿态。它们是根据你的反应来行动,而非真正理解“对错”的道德层面。

正确做法: 纠正狗狗的行为,一定要在“当下”进行。如果在事后才去指责,狗狗并不知道你为何生气,只会感到困惑和恐惧,长此以往可能破坏你们之间的信任关系。采用正向鼓励的方式,在狗狗做出正确行为时及时奖励,效果远比惩罚要好。

谣言七:宠物狗需要生育一次才完整/健康?


真相: 这个谣言在很多传统观念中根深蒂固,但从科学和兽医角度来看,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狗狗需要生育一次才能“完整”或更健康。恰恰相反,让狗狗生育一次反而会带来一系列潜在的健康风险和责任。
健康风险: 怀孕和分娩过程可能存在难产、子宫感染、乳腺炎等风险;不健康的繁殖可能导致遗传疾病的传递。
行为问题: 怀孕和哺乳期的狗狗可能会出现行为变化;未绝育的公犬可能更易出现随地标记、攻击性或走失等行为。
社会责任: 宠物过剩是全球性问题,每一次非计划中的繁殖都可能增加流浪动物的数量。

正确做法: 除非你是专业的繁育者并有能力和资源对后代负责,否则建议为狗狗进行绝育手术。绝育可以显著降低患乳腺肿瘤、子宫蓄脓、睾丸肿瘤、前列腺疾病等疾病的风险,并改善某些行为问题,对狗狗的长期健康益处多多。

谣言八:用惩罚来训练狗最有效?


真相: 过去人们常认为惩罚是快速纠正狗狗不良行为的方法。然而,现代训犬理念普遍认为,过度的惩罚(例如打骂、吼叫、使用P链、电击项圈等)会对狗狗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。
破坏信任: 狗狗会恐惧和躲避主人,而不是建立亲密关系。
增加攻击性: 长期处于恐惧中的狗狗可能因为自卫而变得更具攻击性。
抑制学习: 狗狗在恐惧和压力下难以集中注意力,学习效果差。
无法解决根本问题: 惩罚只能暂时抑制行为,无法解决行为背后的原因。

正确做法: 采用正向强化训练法。当狗狗做出你期望的行为时,立即给予奖励(零食、玩具、口头表扬),让狗狗将特定行为与愉快的结果联系起来。这种方法不仅能更有效地建立良好习惯,还能增进你与狗狗之间的信任和感情。对于不良行为,应进行行为管理(如转移注意力、预防发生),并教导狗狗替代的正确行为。

---

看到这里,你是不是发现,原来自己对狗狗的很多理解都存在误区呢?养狗是一门学问,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。这些谣言之所以流传甚广,很多是因为人们用拟人化的方式去理解狗狗的行为,或者因为信息匮乏而盲目相信“经验之谈”。

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照顾自己的毛孩子。记住,科学养宠,爱它们就请用正确的方式!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,别忘了点赞、分享,并关注我,获取更多养宠知识!我们下期再见!

2025-11-02


上一篇:汉代宠物狗墓葬:千年情缘,考古揭秘古人爱犬日常与来生

下一篇:“HR宠物狗“梗:揭秘职场生态与信任危机,HR究竟是伙伴还是“看门犬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