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千年,寻“犬”探“狗”:古人如何称呼他们的“毛孩子”?31


亲爱的毛孩子家长们,以及所有热爱中华文化的同学们,大家好!我是你们的中文知识博主。今天,我们不聊诗词歌赋,也不讲历史典故,而是来探索一个既日常又充满趣味的话题——那些陪伴人类走过漫长岁月的忠诚伙伴,我们的“毛孩子”,在遥远的古代,中国人究竟是怎样称呼它们的?它们,又是如何从最初的工具,逐渐演变为受人喜爱、承载深厚情感的“宠物狗”呢?

我们今天习惯用“狗”来指代这些可爱的动物,有时也会亲昵地叫它们“狗狗”、“小狗”或“汪星人”。但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,关于犬的称谓远不止于此。从甲骨文的“犬”字开始,到各种富有诗意的雅称、形象生动的俗语,每一种称呼都承载着古人对犬的不同认知、情感和期待。

“犬”与“狗”:称谓的演变与分野

要追溯古语,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最基本的两个字:“犬”和“狗”。

【犬:古老而庄重的“姓氏”】


“犬”字出现得非常早,甲骨文中就有其形象,像一只侧身站立的狗,尾巴卷曲。在先秦时期,“犬”是泛指一切狗类最主要的称谓,具有普遍性。无论是凶猛的猎犬,还是看家护院的土狗,亦或是祭祀用的牺牲,都可以称为“犬”。
《诗经》中就有“毋伐我树,毋坏我室,毋我犬羊”的句子,这里的“犬”就是指狗。
《礼记》中记载:“犬宜为肉食,无食五谷。”显示了犬在古代的重要地位和用途。
许多与狗相关的词语,如“犬马之劳”(表示谦卑效劳)、“犬儒”(形容放荡不羁、不拘礼节的人)、“警犬”、“军犬”、“猎犬”等,都沿用了“犬”字,带有明显的正式、书面或专业色彩。

所以,“犬”更像是狗这个物种的“姓氏”,端庄而古老。

【狗:后来居上的“小名”】


相对于“犬”的古老,“狗”字的出现要晚一些,在东汉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中,对“狗”的解释是“犬也,从犬,句声”。这说明在当时,“狗”已经是“犬”的一种同义词或别称了。

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普遍认为,“狗”字最初可能用来特指体型较小、比较温顺的犬,或者在口语中更为流行。到了唐宋以后,“狗”字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,并最终取代了“犬”,成为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指代犬类的词汇。比如杜甫的诗句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后面紧跟着一句“荣枯咫尺异,惆怅何堪说?”,这里的“臭”指酒肉腐烂的臭味,但并非直接提及狗。而在另一句唐诗中“犬吠茅檐夜,鸡鸣野店晨”,依然用的是“犬”。

“狗”字更贴近生活,更具烟火气,仿佛是“犬”这个大家族中,被人们喊得越来越顺口的一个“小名”,最终喧宾夺主。

从工具到伙伴:功能分类下的“古犬”

古人对犬的称谓,往往与其功能和用途紧密相连。这些称呼,也从侧面反映了犬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。

【猎犬:捕猎能手】


“猎犬”是古人最常使用的犬种之一。它们体型矫健,嗅觉灵敏,奔跑速度快,是人类狩猎的好帮手。古籍中常有“牵黄擎苍”(黄指黄犬,苍指苍鹰,形容带狗打猎)的记载,可见猎犬在古代贵族游猎活动中的地位。像“细犬”(一种体型纤细、善于奔跑的猎犬,如山东细犬、陕西细犬等)就是这类犬的代表,它们不仅能追捕猎物,更以其优雅的姿态成为文人笔下的常客。

【守家犬/吠犬:忠诚卫士】


看家护院是狗最原始、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。古人称这类狗为“守家犬”、“吠犬”,或者更直接地叫“家犬”。它们昼夜不歇,以警惕的吠声守护着主人的财产和安全。孟郊的诗句“寒犬喧巷,孤萤照空”便描绘了夜晚狗吠的情景。这种忠诚的守护,让狗赢得了人类的信赖。

【牧犬:草原之魂】


在畜牧业发达的地区,牧犬是牧民不可或缺的伙伴。它们协助牧民管理羊群、牛群,驱赶入侵者,保护牲畜。虽然古籍中直接以“牧犬”称之的记载不如猎犬多,但“牧羊犬”的概念在古代的边疆地区早已深入人心,它们是游牧民族的重要财产和生活依赖。

【肉犬/食犬:生存的无奈】


不可否认,在食物匮乏的年代,犬也曾被视为一种食物来源,被称为“肉犬”或“食犬”。尤其是在先秦时期,狗肉曾是祭祀和贵族宴饮的佳肴,有“狗烹”之说。但这并非犬的主要用途,随着社会发展,其食用功能逐渐淡化,尤其是在佛教传入后,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。

【玩赏犬/玩物犬/袖犬:真正的“宠物狗”】


重点来了!我们今天要聊的“宠物狗”概念,在古代被称为“玩赏犬”或“玩物犬”,甚至有“袖犬”之称。这表明早在唐代,甚至更早,人们就已经开始专门饲养一些小型犬作为伴侣。它们无需承担打猎、看家等重任,仅仅因为可爱、温顺、能陪伴主人而存在。
唐代是宠物文化盛行的时期,贵族妇女们流行饲养小型犬,甚至能将其抱在怀中或藏于袖中,因此得名“袖犬”。这些犬通常体型娇小,毛发柔软,被精心打理,地位不亚于今日的“泰迪”、“博美”。
《旧唐书》中提到,唐玄宗的姐姐玉真公主就非常喜爱玩赏犬,这些犬甚至有自己的“犬衣”。

这些“玩赏犬”的存在,标志着犬与人类的关系从纯粹的功利性,上升到了情感陪伴的层面,它们是古代最早的“毛孩子”。

文学意象与文化符号:犬在古语中的升华

除了功能性的称谓,犬还渗透到古代的文学、神话和日常俗语中,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意象。

【黄耳:忠义的代名词】


提及古代名犬,不得不提“黄耳”。这是西晋陆机家的一只狗,曾被陆机寄予书信,从洛阳送回千里之外的故乡,成功完成任务并返回。这个故事被记载于《晋书》,“黄耳”从此成为忠诚、聪慧、善解人意的代名词。

【哮天犬:神话中的忠仆】


在中国神话体系中,二郎神的座下神兽“哮天犬”是家喻户晓的形象。它拥有非凡的神力,忠心耿耿,帮助二郎神降妖除魔。哮天犬的形象,无疑提升了犬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,使其拥有了神性,成为了守护与正义的象征。

【苍狗白衣:世事变迁的写照】


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“天上浮云如白衣,斯须改变如苍狗”,凝练出“白云苍狗”这个成语,比喻世事变幻无常。这里的“苍狗”并非特指某个品种,而是以狗的形象,寄寓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。这体现了犬已深入古人的观察,成为自然万物的一种象征。

【生肖狗:十二生肖的成员】


犬是中华民族十二生肖中的一员,象征着忠诚、友善和勤劳。属狗的人常被认为性格正直、待人真诚。这一文化符号,进一步巩固了犬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。

【俗语与成语:智慧的结晶】


古人观察入微,许多关于犬的俗语和成语流传至今,反映了他们对犬品性的理解:
犬马之劳:谦称自己像狗和马一样,为主人效力,出自《史记》。
鸡鸣狗盗:形容微不足道的旁门左道或偷鸡摸狗的小把戏,出自《史记》。
狗仗人势:指坏人依仗有权势的人作威作福,形容狗的趋炎附势。
飞鹰走狗:形容旧时打猎、游荡的行径,也指为非作歹的帮凶。
画虎类犬:比喻学得不像,弄巧成拙。

这些丰富的表达,无不体现了古人对犬的深刻认识,或褒或贬,都构成了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结语

从最初的“犬”,到口语化的“狗”,再到细分的“猎犬”、“玩赏犬”,乃至神话中的“哮天犬”,以及承载着忠义美德的“黄耳”,中华民族对犬的称谓,是一部生动的语言演变史,更是一部人与动物情感交织的文化史。它们既是人类的得力助手,也是忠诚的伙伴,甚至上升为文学意象和精神图腾。

今天,当我们的“毛孩子”撒娇卖萌,摇着尾巴向我们奔来时,不妨也回想一下,在千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,它们曾被冠以怎样的称呼,又曾与人类共同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。这份跨越时空的情谊,是不是也让你对这份深厚的情感 connection 倍感珍视呢?希望今天的分享,能让你对这些可爱的生灵,以及它们在中文语境中的“前世今生”,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感谢大家的阅读,我们下期再见!

2025-10-24


上一篇:【宠物狗品种大全】选它准没错!盘点最受欢迎的家养犬种

下一篇:《萌宠营销新利器:宠物狗动态广告图创意与实战全攻略》